守好心头明月光

发布日期:2020-10-21    浏览次数: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近日,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以纪实、访谈等形式,在唯美的配乐与诗词吟诵中,铺陈展现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历经磨难但却精神丰润的人生经历。

片名“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作者赏春山而夜忘归是此诗的由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诗的颔联,也是全诗诗眼所在。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山花馥郁芬芳溢满衣衫,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花香衣香浑然一体,诗人真是神来之笔。以“掬水月在手”作为叶嘉莹的传记纪录片主题,格外贴切。天上月成手中月,正是点透叶嘉莹与她所研究的古典诗词的精妙关系。叶嘉莹曾这样说:“我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年少失母、婚姻不幸、异域漂泊、晚年丧女……一辈子可能会经历的所有忧患,叶嘉莹仿佛都经历了,这是人们关注的,但更能让人留下深刻感触的,则是她都一一坚韧地挺过来。把生命存在和诗词研究、创作融为一体,这是她心头的一片明月光。诗词帮助她淡化、消融了生活中的悲苦,她也得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影响更多的人理解、感悟诗词,与传统文化相融,从中获得启迪与力量。

心头的明月光让叶嘉莹拥有更高远的境界。影片一个短暂的镜头展示了叶嘉莹的学生当年在南开大学听课的笔记。她讲授诗词,却不拘泥于个人的小情怀、小爱恨,在学生的笔记里,有国家,也有民族,这些诗词的背后是一种共同的精神,它让叶嘉莹面对苦难坚韧、从容,也点拨了许许多多身处困境或迷茫的听众与读者。她在海外讲解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她给学生讲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她给听众讲辛弃疾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令人心潮激荡,神往无限。

守着心头明月光,叶嘉莹淡然、朴素地生活着,又积极、热情地追求着。叶嘉莹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影片中,她的住所窄小简单、朴实无华,而她变卖了在北京等地的房产,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如她诗云,“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掬起一抔清泉,映照着天上明月。人的精神可以是多层面、以不同形式来展现的,它可以是雪中的苍松翠柏,也可以是风中的蒲苇修竹。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明月光,让它照亮内心,照见高尚的理想,照见平凡的坚守,照见美丽的远方。无论是繁华浮世、纷乱烦扰,还是一时磨折、百般困顿,都要守好这片明月光,让明亮的心泉汩汩流动,叶落花开,永不干涸。